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浦介麟教授:心肌病拟表型研究现状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19/5/6 16:39:09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近年来,心肌病拟表型日渐受到关注。

  编者按:近年来,心肌病拟表型日渐受到关注。在第21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6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精准和转化医学与心源性猝死专题研讨会上,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浦介麟教授就心肌病拟表型研究现状作专题解析。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浦介麟教授
 
拟表型
 
  拟表型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动物学家和遗传学家R.B. Goldshimit于1935年提出,是指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类似于突变型的个体。实际上外因作用在发育成熟的个体可产生类似于突变型的个体,无关基因变异也可产生拟表型个体。
 
心肌病拟表型
  
  肥厚性心肌病(HCM)拟表型
 
  拟表型心肌病多见于HCM,突变基因导致包括心肌肥厚在内的一系列表现,临床上与肌小节基因变异所致的HCM有所不同,需要进行鉴别。拟表型心肌病从机制上来说很多属代谢性心肌病,是一系列代谢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心肌病变。尽管每个单基因代谢疾病都相对罕见,但此类疾病的总体患病率可达1/4000左右。根据原发病的不同,代谢性心肌病可呈HCM、限制性心肌病或扩张型心肌病(DCM)等表型,通常在婴幼儿时期已有表现,并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单基因代谢性心肌病包括糖原代谢疾病、脂肪酸氧化代谢疾病、溶酶体疾病、线粒体疾病四类,同时,还包括氨基酸代谢异常、过氧化物代谢异常等其他类型。
 
  其中,糖原代谢疾病主要指的是糖原累积症(GSD),是一组由先天性酶缺陷所导致的糖代谢障碍性疾病,可因糖原贮存、合成或断裂过程异常引起。这些患者多合并肌肉震颤、无力、运动耐量低等肌病症状,同时可伴发低血糖等表现。其中,GSDIIb型和PRKAG病较为特殊,均可以心肌病变作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合并预激综合征等心律失常。溶酶体疾病是因溶酶体内酶活性异常所致,常无统一临床表现,通常合并其他系统累及表现,可通过检测白细胞溶酶体活性及致病基因检测来明确诊断。线粒体疾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可累计神经、骨骼肌、心脏等器官,心脏受累时可表现为HCM、扩张型心肌病、心室致密化不全,并可迅速进展为心力衰竭。
 
  目前,我国推荐对于存在心肌肥厚及代谢疾病表现的患者,进行包括LAMP2、PRKAG2和GLA基因等基因检测。对于疑诊代谢性心肌病患者,推荐根据相关代谢产物或酶活性检测结果进行相应致病基因检测;对于有心肌病表现,特别是室间隔肥厚者,如合并低血糖、肌酸肌痛等,建议考虑行糖原累积症及脂肪酸氧化代谢疾病的基因检测;对于心肌病变合并多器官疾病表现,特别是神经系统病变者,应考虑行上述脂肪酸氧化代谢疾病、溶酶体疾病和线粒体疾病的相关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DCM拟表型
 
  DCM拟表型更可能是由环境因素所引起,这类心肌病的临床表现相似,但治疗策略更应针对病因。众所周知,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降低为特征的异质性心肌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例如,右室心尖部起搏后心力衰竭可导致获得性DCM,其DCM主要是由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的心脏电传导及机械传导异常引发心脏重构所致。此外,抗心肌抗体作为扩张型心肌病的免疫标志物,可反映机体内存在的自身免疫损伤,但在不同DCM中的阳性检出率有所不同。
 
 
  鉴于拟表型心肌病发病机制复杂,与心肌病在临床表现及预后方面都有差别,故我们有必要对这类心肌病重视和深入研究。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任琳琳



心肌病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